余燕专栏 | 你应该去打匹克球的四个理由(全文)

Alicia Yu 2025-02-03 20:06

2025年1月起,华丽志/橙湾教育创始人、CEO 余燕面向华丽志订阅用户开启个人专栏,推心置腹地分享关于大时尚产业创业、创新和投资趋势的观察与思考。

以下是本专栏的第五篇(本篇全文向所有读者开放阅读):《你应该去打匹克球的四个理由》

往期文章:


过年好!这是“余燕专栏”的第五篇,特别开放给所有华丽志读者,因为今天的主题相信和每一个人都多少有点关系,那就是“运动”。

在我刚刚读完的这本书《人类的第一步:直立行走如何塑造人类》中,古人类学家 Jeremy Deliva 讲到,数百万年前,随着非洲森林的退化,人类的祖先被迫从树上下到草原,以两足直立行走,四处寻觅食物。直立行走促进了大脑容量的扩大,让人类学会了思考,学会了使用火和工具,并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协作在凶险的环境中提高了生存几率。因为抬头挺胸迈开双腿,人类开阔了视野,逐渐走出非洲,散落到了世界的不同角落。

书中提到:在人类97%的历史中,我们都是流浪的狩猎者和采集者,所有人都走路,因为别无选择,可是等到有其他选择时,我们就选择不走路了,直到我们的健康受到了影响。

过去100年,就是人类重新认识运动的重要性,不断提高运动在生活中所占比重的过程,这种趋势对我们的服装、鞋履、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都带来了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

几年前,在维也纳参观茜茜公主故居时,最让我惊讶的是她房间里配备的健身器材—— 单杠、吊环、哑铃等,无愧于19世纪第一健身女性的美誉,据说她每天饭后都要徒步,风雨无阻,而且经常一走就是4-6个小时。

在当今社会,我们身边涌现了越来越多茜茜公主这样的健身达人,她们精于多种运动,对自己的身材和运动成绩都有很高的要求,滑雪、攀岩、冲浪、马拉松,越野跑,山地骑行甚至铁人三项等项目都是挑战自我的场景。

在网球和高尔夫等球类运动中,我看到越来越多的父母把孩子送到专业教练麾下从小苦练,有的甚至能够脱颖而出成为职业选手,赢取丰厚的奖金和赞助。

不过,相信更多人的情况与我类似,对极限运动和竞技体育,就好像奢侈品的“向往型消费者(aspirational consumer), 心怀憧憬,却力有不逮,偶尔尝试也只是浅尝辄止,叶公好龙。

我一直是一个“运动能力”中下等的人,学生时代最痛苦的考试就是每年冬天的800米跑期末考,总是要抱着必死的决心才能勉强拿到“良”。那时候,我最大的快乐就是在桌上排开三样东西:一块蛋糕,一杯麦乳精(香港叫“阿华田”),一本间谍小说,埋头坐上好几个小时。

即便是成年以后,运动在我生活中的地位也不算太高,尽管我可能是北京最早一批购买健身年卡的人,但利用率一直很低。我唯一还算坚持下来的一项运动,或许就是“瑜伽”。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央电视台播放张蕙兰女士制作的“瑜伽“系列电视教程,我是最早的追随者。不过后来并没有真正在瑜伽方面精进提高,勉强掌握的只有一些基础体式,也是常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现在想来,我之所以没有完全放弃瑜伽,是因为它的门槛实在低,无论身体条件如何,无论是否足够自律,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能力和节奏参与其中。

在为橙湾(orangebay.org开发 lululemon 教学案例时,我曾经思考过,为何瑜伽运动成就了 lululemon 这样的头部品牌,并持续增长到年销售额100亿美元,而曾经风靡一时(现在也有不少拥趸)的冲浪、滑板等运动却没能做到这一点,瑜伽运动更低的门槛、对年龄和性别更大的包容性或许是一个重要原因。

成就 Nike, New Balance, 亚瑟士这些年销售额超过30亿美元的国际头部运动品牌的,最主要的运动项目就是“跑步”,这也是所有运动中门槛最低、对年龄和性别最包容的一项。

而当更多人不以“成绩“为目标,走向大自然徒步旅行时,始祖鸟、萨洛蒙,HOKA 这些曾经只为攀岩和越野跑达人专有的户外品牌也开始走进更加主流的消费市场。

追求“极致”固然重要,但定位于门槛足够低的“运动”门类对于运动服饰品牌的规模化发展或许更加关键。

通过橙湾教育「运动户外」模块最新推出的五门品牌案例课(详见链接),以及之前推出的16门线上课程,你将发现,对于全球几乎所有头部运动户外品牌来说,如何平衡“极致”与“普及”都是一个永恒的难题。

高尔夫和网球运动,尽管拥有庞大的粉丝群和高购买力的消费者,但至今还没有一家品牌跨越年销售额20亿美元的大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初学者的爬坡期太长,很容易让人半途而废;且身体素质,运动技能和物质条件导致的“鄙视链”过于分明,不同级别的玩家基本没有可能 mix,太多“向往者”被远远地挡在了门外,失去了参与的权利。

去年,我在海外旅行期间发现的一项挥拍类运动,或许可以打破上面提到的这些壁垒,这种运动就是Pickleball —— 中文名“匹克球”,我更喜欢它的直译名“泡菜球”(Pickle“泡菜”是1960年代匹克球发明者之一的爱犬的名字)。据说发明者的初衷就是创造一种可以让家庭成员都能玩起来的对抗性运动。

简而言之,匹克球运动结合了羽毛球、网球与乒乓球的特色,球场与羽毛球场的规格基本相同,球网比网球网略低,球拍宛如超大号的乒乓球拍,而比赛用球类似超大号的网球,但是塑料空心的,上面布满了洞洞,非常轻,既保持了一定的速度,又能减少运动伤害的风险。匹克球计分规则参考了早期羽毛球的发球得分制规则。(如果希望了解更多,推荐大家阅读清华大学网站上的相关教材,讲的非常清晰,网址:http://www.tup.tsinghua.edu.cn/index.html )

据说美国已经有 5000万人参与过这项运动,其中年轻人的比例持续攀升(这项运动最早是在美国的退休社区里兴起的), 仅在2024年美国全国就新增了 4000片匹克球场,总数接近1.6万。

去年6月,我在纽约中央公园闲逛时,就曾被里面壮观的匹克球场集群所震撼(下图),更重要的是,如此多的球场在工作日的下午竟然没有一片空着,而那些热情投入战斗的男男女女散发出的青春活力和时尚气息,令人印象尤其深刻。

过去一年,从北京到上海,从成都到三亚,中国的匹克球场也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通过几次亲身体验,我已经基本理解为何匹克球会在过去几年风靡全球:

1) 从软件到硬件,更低的门槛 —— 室内户外皆可,场地铺装费用比网球低很多,基础装备(球拍和球)价格非常公道。(当然随着这项运动的热度攀升,更多升级版装备正在涌现)。

2) 更容易上手,但趣味十足,也不乏挑战 —— 即便你不会打网球、乒乓球或羽毛球,只要拿起匹克球拍,挥动几下,一般都能找到感觉。如果足够认真专注,技能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提高到一个OK的水平,让你有了继续精进球艺的信心和动力。

3) 运动能力一般的人也有机会和高手抗衡 —— 匹克球结合了网球、羽毛球和乒乓球的特点,也对冲了这几项运动的很多难点。即便之前在这三项运动上水平都不高,你也有机会和其他人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比拼。(我亲身体验,对垒哪些我在网球上毫无还手之力的人,对方在速度和力量上的优势被匹克球消解了不少,让我这个运动菜鸟有了更多打出制胜球的机会。)

4) 更强的社交属性,更多展示时尚风采的空间 —— 正是因为匹克球较低的门槛和趣味性,你能在匹克球场邂逅更多类型的人(不只是硬核运动高手)。而以往只能到网球场摆摆pose的女性可以真正参与其中并享受运动,用一句烂俗的套话讲,为匹克球场创造出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

基于以上四个理由,我认为大家都应该去尝试一下匹克球。

你或许会发现一个不一样的自己。

最后打一个广告,橙湾教育昨天发布了运动户外模块五堂全新的品牌案例课程,目前已经上线的视频课程总数达到85堂,教学总时长超过 100小时。欢迎大家访问橙湾官网(orangebay.org)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