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运动生活方式品牌 lululemon 正式发布《2024年幸福感报告》。
今年,lululemon再次针对中国大陆地区发布了专项报告。最新报告指出,中国大陆居民幸福感指数继续领跑全球,但男性和Z世代群体幸福感滞后。
作为一个运动生活方式品牌,lululemon 持续关注全球消费者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趋势。
自2021年以来,lululemon 已经连续四年发布《幸福感报告》,鼓励大家提升幸福感、探索好状态,并帮助大家了解如何提升身体、心理和社交维度的幸福感。
报告不仅提供了全球及中国大陆幸福感指数的数据,还强调了运动和社区联系在提升个人幸福感方面的重要性。
今年,报告的核心洞察包括:
- 得益于较强的运动意识和社区联结,中国⼤陆居民的幸福感指数继续领跑全球。
- 虽然整体幸福感指数较⾼,内卷、孤独和社会压⼒仍是⼈们如影随形的挑战。
- 找到好状态、提升幸福感的四个思路。
lululemon 连续第四年发起 “一起好状态” 主题活动
中国大陆居民幸福感指数继续领跑全球
自2021年起,lululemon每年发布《全球幸福感报告》,了解如何更好地支持人们提升身体、心理和社交维度的幸福感。
今年,lululemon再次针对中国大陆地区发布了专项报告。
*2024年4月22日至2024年5月30日,lululemon委托调研公司DxI在全球15个市场进行了在线调研,全球共计16000名受访者,其中,中国大陆的样本量为2000人。
——幸福感水平
报告发现,得益于较强的运动意识和社区联结,中国大陆居民的幸福感指数继续领跑全球。中国大陆居民的幸福感指数为79分,全球平均为66分。
77%的受访者表示,今年对自身幸福感的重视程度有所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运动有效提升好状态,三分之二的受访者认为团队运动是高质量社交、创造归属感的有效方式。
——男性和Z世代幸福感滞后
虽然整体幸福感指数较高,内卷、孤独和社会压力仍是人们如影随形的挑战。
从年龄来看,中国大陆男性群体的幸福感指数为74分,比女性(85分)幸福感指数低了11分!超过一半的男性受访者表示,因为社会期待,他们无法全然表达自己的想法。
从代际来看,中国大陆Gen Z群体的幸福感指数较去年增长4分达73分,但仍低于其他代际(80分)。41%的Z世代正在经历倦态状态,而其他代际的这一比例则为33%。倦怠感、人际关系、世界局势和财务情况,是Z世代的压力来源。
压力往往伴随着孤独感,对人们的状态产生负面影响。51%的中国大陆受访者表示,即使身处人群中也会感到孤独(⾼于全球37%的⽐例)。
报告发现,男性和Gen Z受访者较少地通过社交联结获得支持。
——四个思路,找回好状态
除了通过运动带来好状态,报告还为公众提供了四个找到好状态的思路。例如:
- 把握当下,关注内心的愉悦和个人的成长;
- 小步开练,拉伸,瑜伽或散步,即便只花15-30分钟,也能提升一天的好状态;
- 拥抱自然,去户外接地气, 舒缓焦虑情绪;
- 投身社区,联结带来好状态,回馈社区更可增强使命感。
携手社区伙伴,鼓励“一起好状态”
伴随着报告的发布, lululemon正式开启今年的“一起好状态”主题活动,率先吸引众人目光的是与Graphic Rewilding共同呈现的“好状态心展花园”。凭借其鲜明的色彩和丰富的寓意(不同的花卉分别代表瑜伽、跑步、训练和恢复),该艺术作品旨在邀请生活在都市中的人们动一动,让身心松动,感受自己内心的花园。
lululemon 携手 Graphic Rewilding 共同呈现“好状态心展花园”
Graphic Rewilding是由Lee Baker和Catherine Borowski于2021年发起的艺术项目,通过将自然元素带入城市环境,提升人们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这两位来自英国的艺术家曾在纽约、伦敦和米兰等全球大都市,合作带来大规模、非常规、改变城市景观的公共艺术作品,让都市社区与自然重新建立联结。
Graphic Rewilding 由 Lee Baker(左), Catherine Borowski(右)发起
此番创意合作将于上海徐汇艺术地标——星美术馆Start Museum落地。在这个沉浸式的“好状态心展花园”,lululemon将和大使、产品教育家、合作公益机构以及社区伙伴共同策划为期一周的社区活动,涵盖瑜伽、跑步、训练等运动课程,以及特邀嘉宾们在此开展关于“好状态”的深度对话。
此外,Graphic Rewilding的艺术作品也将在 lululemon全国门店和社区活动中与公众见面。巨幅、明亮的公共艺术作品还将出现在让人意想不到的都市街头和地标建筑,为城市生活注入新鲜活力,带来值得静心思考的感悟片刻。
“好状态心展花园”在 lululemon 上海静安嘉里中心门店呈现
丨消息来源:lululemon官方新闻稿、报告原文
丨图片来源:lululemon提供
丨责任编辑:朱若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