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丽志丝绸文化专栏」往期精彩文章:
- 世界上最早的奢侈面料,原来是“成都制造”!
- 蜀绣、杭罗、香云纱大师入选第六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 爱马仕第一条丝巾用的蚕丝从哪里来?
- 爱马仕如何管理丝绸供应链?
- 缂丝、宋锦、双林绫绢和鲁锦大师入选第六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中国是世界第一丝绸大国,不仅体现在“量”,也体现在“质”——全球顶级生丝的最大原产地,就在被誉为“中国桑蚕之乡”的四川凉山州宁南县。
“6A级”是生丝的最高品级。6A级生丝粗细均匀,洁净坚韧,长度可达1500米,用它织成的丝绸光洁匀整,染色后无色斑,触感柔和,有珍珠般的光泽。6A级生丝是奢侈品牌丝巾、高端真丝服饰和床品生产的首选原材料。
根据凉山新闻网的报道,目前宁南县年产6A级生丝1200吨,占全球顶级生丝市场份额的50%,质量指标连续25年蝉联全国第一。30万亩优质桑园中,8.4万亩先后通过了中国有机认证、欧盟有机认证、美国有机认证,有机干茧占比达80%,成为最大的国内外有机三认证基地。
政府官网显示,宁南生丝深受各方客商喜爱,畅销四川、江苏、浙江、山东等省份,出口至意大利、罗马尼亚等国家。
一亿多年前,桑树在雅鲁藏布江流域诞生。作为植物界的“活化石”,桑树展现了强大的生命力,其进化速度是同类植物的三倍,自然寿命可达上千年,叶片中的蛋白质高达两千多种。当以桑叶为食的“蚕宝宝”成熟后,就吐丝结茧——生丝就此形成。
业内专家评价,宁南是“不可多得的蚕桑宝地”:
宁南地处“川滇交界”,位于凉山州东南部,曾是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东临金沙江,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9.3℃,日照时数达2257小时,全年无霜期320天以上,光热极为充沛,非常有利于桑叶的光合作用。
此外,宁南土地以山地黄壤为主,土层厚度达40cm以上,PH值在5.6-8.0之间,非常适宜蚕桑业的规模化发展和产业化经营。
1966年,桑蚕专业技术干部张友琼开始发动村民栽桑养蚕。当年蚕茧产量449公斤,开启了宁南桑蚕业的发展之路。1978年后,宁南县把蚕桑列为全县经济发展的四大经济支柱之一。2014年,中国丝绸协会授予宁南“中国蚕桑之乡”称号。
近几年,宁南县积极探索桑蚕产业的现代化发展之路,通过推广规模化养殖和工厂化生产模式,实现了从“家庭散养”到“集约经营”的转变。“养蚕状元”王作海的儿子王埸在2025年2月的宁南县蚕业发展大会分享:“2024年,我们农场共产茧37500公斤,养蚕收入206万元,其中,纯收入80万元。”
2024年,宁南县全年养蚕33万张,产茧30.2万担,蚕农售茧收入8.46亿元,综合产值31.84亿元,在乡村振兴、移民后扶产业、园区奖补等方面投入2300万元,大力支持优质桑园、养蚕大棚和共育室建设。目前,蚕桑产业已成为宁南县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
随着桑蚕业的发展,宁南县在几十年中经历了经济与民生的飞跃:1950年,宁南县城区仅有0.7平方公里,人口仅6.1万余人;1952年农业产值784万元,工业产值36万元。2024年,宁南县GDP达到108.68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0%。
桑蚕产业欣欣向荣的同时,康养,正成为宁南的另一张名片。
宁南风景如画,全年空气优良率达100%,森林覆盖率达55%,拥有凯地里拉和金钟山两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使得这里成为攀西地区独一无二的天然温室,以及冬季康养的理想旅居胜地。规模仅次于三峡工程的的全球第二大水电站——白鹤滩水电站就坐落于此。这里还是四川最大的布依族聚居县。
| 信息来源:凉山新闻网;凉山日报;宁南县人民政府官网;纪录片《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
| 图片来源:宁南县人民政府官网
关于华丽志丝绸文化事业部
2025年3月,华丽志正式成立丝绸文化事业部,聚力推广中国丝绸文化,让更多业内高端读者真正了解中国丝绸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穷潜力,共同探讨和促进中国丝绸产业的焕新和现代化进程。
除了持续产出原创优质内容外,华丽志还将发起一系列精心策划的文化与产业活动,包括溯源之旅、论坛和工作坊、文化艺术展览等等。根据第一性原理,走向丝绸的源头,从文化到商业,从材料到工艺,从历史到现在,从中国到海外,融会贯通全产业链,挖掘丝绸文化和工艺的精华,用全新的视角展开解读和传播。
华丽志丝绸文化事业部联络邮箱:silk@luxe.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