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丽志丝绸文化专栏」往期精彩文章:
- 世界上最早的奢侈面料,原来是“成都制造”!
- 蜀绣、杭罗、香云纱大师入选第六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 爱马仕第一条丝巾用的蚕丝从哪里来?
- 爱马仕如何管理丝绸供应链?
- 缂丝、宋锦、双林绫绢和鲁锦大师入选第六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陕西历史博物馆众多珍贵的历史藏品中,有一只2000多岁的“蚕宝宝”。它就是国家一级文物、西汉时期的 “鎏金铜蚕”,这也是迄今出土的唯一的汉代鎏金蚕形文物。
这只“金蚕”是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见证,也折射了陕西安康市石泉县两千年的桑蚕文化。
鎏金铜蚕长5.6厘米,由红铜铸成,表面涂有一层金箔,形态栩栩如生。
石泉县曾是西汉都城长安的丝织基地,是丝绸之路的大后方;如今,得益于桑蚕业的振兴,这里不但“脱贫摘帽”,且已发展为西北最大的桑蚕产业基地。
1984年12月,石泉村民谭福全在河中淘金时偶然挖到一只金灿灿的铜蚕。消息不胫而走后,谭福全拒绝了文物贩子8000元的收购要求,借钱凑够50元路费来到西安,将文物捐献给了陕西历史博物馆。
这枚“金蚕”出土于此绝非偶然。石泉地处陕西南部,北依秦岭、南枕巴山,是“子午栈道”南端的起点,自古就在军事和贸易上有着重要意义。一条汉江自西向东穿境而过,蜿蜒52公里,让石泉形成“一江七河”的水系格局,与“小桥流水”的风貌异曲同工——因此石泉被许多网友称为“陕西小江南”。
石泉还有一项自然禀赋:年降水量900毫米、年无霜期250天,是优质桑树生长的黄金地带,且离长安很近,水路通运发达。专家们推断:石泉及其所在的安康市,很可能是当时长安丝绸的主要制造地之一。
作为东西方贸易的“硬通货”,丝绸在汉代受到欧洲贵族的狂热追捧,因此当时中国也被称为“赛里斯”国(拉丁文Seres,原意是“有关丝的”,一般被认为是源于中国字“丝”)。在古罗马,12两黄金可换一磅丝绸,每年罗马国库的1/4都用于丝绸采购。
史料中则记载了“金蚕”铸造的原因: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之后,回到汉中老家省亲,途径石泉,看到了当地桑蚕业的兴旺景象。回到长安后,他将“养蚕织丝、安居乐业”的见闻上报,并建议汉武帝效仿蜀王蚕丛氏,铸造金蚕奖励养蚕大户,供蚕农祭拜,以祈祷所养之蚕繁孳无灾。
上图: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石泉蚕桑试验示范基地
两千年后,桑蚕业振兴为石泉铺就了致富之道。
石泉县因其96%面积为山地,人均耕地不足1亩,传统农耕业难以发展。2016年,全县贫困发生率高达24.5%,是秦巴连片扶贫开发重点县。当地桑蚕历史虽悠久,但产业链短,仅靠传统的“养蚕售茧”,难以适应新的发展需要。
在县政府的努力下,石泉县开发了制种、养蚕、缫丝、织绸、制衣、副产品开发的一条龙产业链。2020年3月,石泉县正式脱贫摘帽,并作为典型案例被国务院扶贫办列入《全国产业扶贫典型案例汇编》。
目前,石泉是西北第一桑蚕大县。2024年,石泉蚕桑丝绸产业综合产值达到了35.49亿元。2025年,政府出台计划,着力建设6A级生丝优质原料茧基地,推进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
依托桑蚕业,石泉县开发了桑乡宴、桑葚酒、桑叶青汁、桑叶饼等特色美食产品,以及文旅、文创等关联产业。石泉坐拥汉江石泉古城、中坝大峡谷、燕翔洞、鬼谷岭、雁山瀑布五大4A级景区。2025年春节,石泉县旅游接待人数同比增长29.19%。
上图:中坝大峡谷
| 消息来源:石泉县政府官网;CCTV《国家档案》、《中国影像方志》节目
| 图片来源:公众号“石泉文旅”、“陕西省历史博物馆”;CCTV《中国影像方志》节目截图
| 责任编辑:LeZ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