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产业的价值不止于文化与经济——它悄然承担起一项重要的可持续使命:解决土地石漠化难题,修复生态环境。
我国西南地区,不仅是丝绸上游产业的聚集带,也是全球喀斯特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区域之一。这里土层瘠薄,生态脆弱,一旦因过度垦殖导致植被破坏,水土便迅速流失,最终基岩裸露,形成一片片“石漠”。过去,当地农民深陷“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土地日益贫瘠,生计艰难。
而破局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来自于桑树。

桑树耐旱、耐瘠,其发达根系如网般扎入石缝,有效固持土壤、遏制水土流失。与此同时,它还具有可观的经济价值。而西南地区温暖湿润、光照充足的气候,也十分适宜桑叶萌发与生长。
近十年来,广西、云南、贵州、重庆等地陆续开展“种桑养蚕治理石漠化”的实践,成效显著。其中,重庆黔江区的案例尤为突出。

重庆黔江区曾是我国石漠化重度发生区之一。历经十余年治理,当地已在石漠化区域栽植桑树9.5万亩,桑园总面积达6.333公顷。土地的基岩裸露率从超60%降至30%以下,单位面积收益也从原先不足1000元提升至养蚕后的3000元以上。
如今,黔江已成为重庆最大的蚕桑基地:丝绸工业园的缫丝产能占全市58.7%,织绸产能占42.79%,蚕茧总量连续十四年稳居重庆市首位。

通过引进多家龙头企业并建设丝绸工业园,黔江构建起从栽桑、养蚕到缫丝、织绸、服装生产的全产业链,总产值达12亿元,近三年创汇超4000万美元。据悉,当地企业双和丝业每年向农民收购价值约1.8亿元的蚕茧,其生产的高品质生丝60%出口至法国、意大利。
随着“东桑西移”趋势的深化,不少沿海企业也选择在黔江布局上游。例如,浙江华绅丝业就迁至此地,专注生产高端香云纱面料。
桑蚕业的发展也带动了黔江本地的生态改善:2025年1月至4月,黔江区空气优良天数达111天,位列重庆市重点区域第一。

| 信息来源: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官网;“重庆林业”公众号;重庆黔江区政府官网;
| 图片来源:重庆日报;重庆黔江区融媒体
华丽志东方美学事业部
华丽志东方美学事业部聚焦丝绸、瓷器、茶、竹等承载中国千年文化的独特产业,致力于让更多业内高端读者真正了解东方美学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穷潜力,共同探讨和促进产业焕新和现代化进程。
除了持续产出原创优质内容外,华丽志还将发起一系列精心策划的文化与产业活动,包括溯源之旅、论坛和工作坊、文化艺术展览等等。从文化到商业,从材料到工艺,从历史到现在,从中国到海外,融会贯通全产业链,挖掘文化和工艺的精华,用全新的视角展开解读和传播。
联系方式:east@luxe.c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