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东时间5月1日开盘前,美国高端美妆巨头雅诗兰黛集团(Estée Lauder Companies Inc)公布了截至2025年3月31日的2025财年第三季度业绩数据:净销售额同比下降10%至35.5亿美元,在有机基础上同比下降9%,下降幅度超过预期。尽管净销售额下降,但在实际报告基础上与调整后的毛利率均增长了310个基点,达到75.0%,主要得益于集团“利润恢复与增长计划”(Profit Recovery and Growth Plan,简称PRGP)带来的净收益。
该季度,雅诗兰黛集团中国内地业务实现中个位数增长,但由于“战略性减少对代购渠道的依赖”等因素,全球护肤业务和旅游零售都出现了双位数下滑。
雅诗兰黛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Stéphane de La Faverie 表示:“在2025财年第三季度,我们达成了有机销售增长的预期,并超出盈利预期。我们正在果断行动,加速推动‘Beauty Reimagined’战略愿景在五大核心优先事项上的全面落地。我们的战略市场——如美国、中国和日本——的高端美妆市场份额提升,以及线上渠道实现的中个位数有机净销售增长,正是这一愿景落地的有力印证。”
“我们全球业务的有机销售趋势(不包括旅游零售)呈现出环比改善的态势。与此同时,我们正积极推进旅游零售业务的战略重塑,以更好地契合当前行业趋势和市场环境。若近期生效的关税问题能够得到实质性解决,从而缓解相关潜在负面影响,我们有信心在(始于2025年7月的)2026财年重回销售增长轨道。”
受此消息提振,财报发布后,集团股价在盘前交易中上涨了5%。截至5月1日收盘,雅诗兰黛集团股价较上一交易日下跌1.78%至58.89美元/股,当前市值约为211.84亿美元。
事实上,在贸易战升级之前,雅诗兰黛早在去年10月就撤回了业绩指引,主要原因是中国市场对其产品的需求疲软且波动,以及 De La Faverie 刚刚走马上任。在公司于2月4日发布第二季度财报时,管理层并未给出未来业绩展望。
De La Faverie自2025年1月1日接任首席执行官以来,便开始着手帮助公司摆脱财务困境。公司销售下滑主要是因为亚洲免税渠道对其美妆产品的需求大幅萎缩,同时在美国市场的份额也有所流失,原因在于竞争对手如欧莱雅(L’Oréal SA)以及一些迅速抓住社交媒体趋势的小品牌更加敏捷。
如今,随着贸易战及由此带来的经济不确定性持续加剧,De La Faverie所面临的挑战进一步升级。根据 TD Cowen分析师Oliver Chen的研究,中国消费者日益倾向于选择本土品牌,而非雅诗兰黛旗下的外国品牌。同时,美国消费者也对经济前景感到悲观,变得更加谨慎和节俭。
De La Faverie正通过扩展其前任制定的转型计划,试图提升销售和盈利能力,该计划包括裁员及其他成本削减措施。
报告期内,集团运营亮点如下:
——在部分关键市场实现了高端美妆市场份额的增长,其中:
- 美国市场增长由 Clinique(倩碧)、The Ordinary和 Bumble and bumble 推动;
- 中国内地增长由 La Mer(海蓝之谜)、Estée Lauder(雅诗兰黛)和 Tom Ford驱动;
- 日本增长则得益于 Le Labo、La Mer 和 Estée Lauder的表现。
——在消费者覆盖方面实现扩展,其中:
- 扩大香氛品类的销售网络,在2025财年第三季度全球净新增约10家直营门店,重点品牌包括 Le Labo 和 KILIAN PARIS;
- 2025年1月和2月在东南亚地区的电商平台 Shopee 新增7家线上店铺;
- Estée Lauder于2025年1月,The Ordinary于2025年4月上线泰国TikTok Shop;
- The Ordinary于2025年1月进驻亚马逊美国高端美妆店,并于4月在土耳其上线。
截至3月31日,雅诗兰黛集团2025财年第三季度关键业绩数据如下:
按品类:
——护肤
护肤业务净销售额下降了11%,主要由于集团亚洲旅游零售业务的下滑,进而导致了Estée Lauder(雅诗兰黛)和La Mer(海蓝之谜)品牌的下跌,具体包括以下几个因素:
- 中国消费者情绪持续低迷,转化率降低;
- 与去年同期相比存在高基数,公司于2024财年第三季度恢复补货订单;
- 公司战略性减少对代购渠道的依赖;
- 韩国和中国内地的零售商调整策略,转向利润更高的免税业务模式,导致补货订单减少。
护肤品的营业利润下降,主要由于净销售额减少和面向消费者的投资增加,部分被销售成本下降所抵消。
——彩妆
彩妆净销售额下降了7%,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的下滑所致:
- M·A·C(魅可)由于新产品发布的发货时间及发货量较去年同期不利,抵消了2025财年新品(包括M·A·C Nudes裸色系列和 MACximal Sleek Satin Lipstick)的积极影响;此外,因零售疲软导致库存水平上升,促使零售商主动去库存,进一步影响了销售;
- Estée Lauder 面部彩妆子品类表现疲软,部分原因是去年同期新产品发货时间较有利,抵消了2025财年新推出的Double Wear Stay-in-Place 24-Hour Concealer(持妆遮瑕)所带来的正面效果。
彩妆业务营业利润下降,主要由于净销售额减少,部分被销售成本下降所抵消。
——香水
香水品类净销售额下降了1%,主要由于:
- Clinique(倩碧)的下滑,主要归因于Clinique Happy产品系列;
- Estée Lauder的香氛产品表现不佳,主要反映出亚太地区零售疲软。
这些下滑被公司奢侈品牌(Luxury Brands)中低个位数增长部分抵消,其中 Le Labo表现尤为强劲,呈现两位数增长。Le Labo的增长得益于旗下明星产品Classic Collection(经典系列)、新款Osmanthus 19(桂花)与Eucalyptus 20(尤加利)的创新,以及精准拓展的消费者覆盖范围。该增长部分被Jo Malone London在古龙水及家居香氛子品类的下滑所抵消,后者受发货时间影响较大。
香水业务的营业利润上升,主要得益于销售成本下降,部分被面向消费者的投资增加所抵消。
——护发
护发品类净销售额下降了10%,主要由 Aveda品牌的下滑所致,反映出公司沙龙渠道和直营门店渠道持续低迷的状态。
尽管销售下滑,护发品类的营业表现有所改善,得益于严谨的费用管理和销售成本的下降,部分被净销售额下降所抵消。
按地区:
——美洲地区
净销售额下降了5%,主要受到北美地区中个位数百分比降幅的影响。从零售销售的角度来看,公司的北美业务实现了低个位数百分比的增长。北美地区净销售额下降的主要原因包括:
- 某些品牌的零售疲软持续,加上消费者信心与情绪的下降,导致部分零售商出现库存水平上升和去库存行为;
- 一些百货零售商面临运营挑战以及发货时机的问题,这进一步加大了与去年同期相比的净销售额压力。
这些挑战抵消了来自亚马逊美国高端美妆店铺的利好影响——该平台上入驻品牌数量从去年同期的1个增加至9个。
营业利润有所上升,主要得益于严格的费用管控,以及“利润回正增长计划”(PRGP)带来的净利好,主要体现在销售成本方面,部分被集团内部交易活动带来的不利影响所抵消。其中包括由于全球旅游零售业务收入下降导致的集团内部特许权使用费收入减少1.64亿美元。
——EMEA(欧洲、中东及非洲)地区
净销售额下降了16%,主要由于以下原因:
- 公司全球旅游零售业务出现两位数的大幅下滑,反映出:1)中国消费者情绪持续低迷,转化率降低;2)与去年同期相比存在较高基数,公司于2024财年第三季度恢复补货订单;3)公司战略性地减少对代购渠道的依赖;4)韩国和中国内地的零售商策略向更高利润的免税商业模式转变,导致补货订单减少。
- 该地区市场整体出现中单位数百分比的下滑,主要原因是在英国持续面临的挑战,包括公司品牌的零售疲软,导致部分零售商库存水平上升,再加上他们为管理营运资金而主动去库存,从而造成发货量减少。
营业利润下降,主要由于净销售额减少以及面向消费者的投资增加,部分被销售成本下降(包括PRGP带来的净利好)以及集团内部交易活动同比利好影响所抵消,其中包括因全球旅游零售业务收入下降导致集团内部特许权使用费支出减少1.64亿美元。
——亚太地区
净销售额下降了1%,主要由香港特别行政区和韩国的两位数降幅所致,部分被中国内地中个位数的增长所抵消。其中:
- 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下滑反映出公司在战略上减少对代购渠道依赖的决策;
- 韩国的下滑主要由于政治和社会不安的影响,导致零售人流减少、零售销售下降,以及Dr.Jart+于2024年11月战略性退出旅游零售渠道。
这些下滑部分被中国内地市场的增长所抵消,该增长体现为:
- 2025财年春节的时间安排带来了一个额外的重要购物时机,相较于去年春节与情人节重合,有助于高端美妆市场的稳定;
- 公司高端美妆市场份额的提升,归因于消费者需求从亚洲旅游零售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向中国内地回流的部分恢复、线上渠道的增长以及创新产品的成功,例如La Mer(海蓝之谜)的夜间修复精华。
但该地区的表现仍部分受到一些零售商出货量减少的影响,原因是零售疲软反映了消费者情绪依然低迷,加上零售商为管理营运资金所作的努力。
营业利润下降,主要由于净销售额减少和面向消费者的投资增加,以及2025财年第二季度中国地方政府补贴政策变化所带来的不利同比影响。
|消息来源:官方财报、彭博社
|图片来源:集团官网
|责任编辑:LeZhi